(
课件网)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一章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官学 西晋| 国子监 清代|(学、校) | 私学 在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藏于天子、诸侯的宫延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奴隶主阶级对文化的垄断,决定了学校必定办在官府之中。———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史新编》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 学在官府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汉朝太学授业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私学 ①春秋: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在民间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天下。 ———王晓明注释:《吕氏春秋统诠》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孔子讲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2)私学 ③宋代: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 阅读图片中《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具体内容,指出白鹿洞书院教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教育的影响。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2)影响 ①积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繁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书院提倡的忠孝伦理教育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②消极:书院倡导的纲常名教伦理观,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纲常名教伦理思想日益僵化,压制思想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 材料1:书院本是一种收藏、点校图书的机构,其后演变为教育机构,但藏书和修书的职能依然保留。尤其是书院注重研习学问,又多建于偏远山乡,没有一定量的藏书,教学活动是难以维持的。而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也为宋代书院的兴盛提供了必要前提。所以书院藏书是书院的一大特色。 ———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作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根据材料1,说明书院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变化:由收藏、点校图书的机构演变为教育机构。 原因: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私学传统;禅林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