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本课程内容隶属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四单元,即“外国诗歌专题”。该单元的主题是深入探讨“生命与自然的对话”。在这一单元中,教材精心挑选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以此来展示编者对于现代主义诗歌哲学深度的重视。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与艾略特的《荒原》以及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共同构成了一个“存在主义诗歌”的主题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主义诗歌的绝佳视角。 (二)文本特征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是一首具有典型超现实主义特征的诗歌。在这首诗中,意象的组合往往反逻辑,如“雨中行走的树”这样的场景,时空维度交错,将当下的行动与永恒的等待并置。此外,物我界限在诗中被消弭,例如“我们”与树的同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诗的语言凝练如钻石,每一个意象都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存在主义、生态哲学等多重深远的意蕴。 (三)文化价值 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诗体现了北欧文学特有的“寒带诗学”,在冷峻的自然景观中淬炼出深刻的生命哲思。它与瑞典导演伯格曼的“沉默三部曲”以及蒙克的绘画作品形成了跨艺术的互文关系,为学生理解20世纪欧洲文化精神提供了典型的样本,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索和理解北欧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与艺术。 二、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辨识诸如“雨”、“树”等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然而,对于现代主义诗歌中常见的“非理性逻辑”和“陌生化语言”,学生们往往存在解码障碍,这容易导致他们在阅读时感到“读不懂”的焦虑。 (二)思维障碍 1.具象思维与抽象哲理的转换困难:学生们往往难以将“树在雨中走动”这样的奇幻画面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其深层含义。 2.文化隔膜:由于缺乏对北欧冷寂自然环境与简约美学的感性认知,学生们在理解这些文化背景时会遇到障碍。 (三)突破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沉浸式地理体验+哲学情景剧”的双模教学方法。通过VR技术展现瑞典冬季的壮丽景观,创设“假如我是斯德哥尔摩的一棵树”这样的情境写作活动,从而架设起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思考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 1.破译超现实语言密码:通过变形意象的拆解重组,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陌生化”表达技巧。 2.构建哲学隐喻网络:利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树、雨、雪花等元素的象征系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存在主义的生命观。 (二)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 1.品鉴“寒带诗学”的美学特质:通过比较瑞典油画与诗歌意象,使学生能够把握冷色调抒情的艺术效果。 2.解构北欧生态智慧:结合维京神话中的“世界树”原型,引导学生领悟诗歌对“天人关系”的现代诠释,从而深化对北欧生态智慧的理解。 四、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及突破 重点:在本课程中,超现实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是一个核心的教学重点。这些意象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界限,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是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关键。 突破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的象征意义,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意象魔方”的互动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将包含超现实意象的诗句进行打乱和重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并探讨像“行走的树”和“静止的人”这样的悖论组合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 难点: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性表达。存在主义哲学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存在、自由、选择和虚无等,而诗性表达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这些概念在诗歌中的艺术化呈现。 突破策略: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我们采用了“哲学咖啡馆”的研讨模式。在这种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