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4973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日期:2025-05-0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993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 cover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 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00 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主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20 以内数的基础上,继续学 习 100 以内的数。本单元主要包括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关系(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简单的计算,以及数学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四个部分。 “计数单位”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数就是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遵循十进制和位值制的计数原理———数位上的数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该数字代表的实际大小就是它的位值。 一、学生前测分析 在学习“100 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已经学习“20 以内数的认识”,经历了按照物体个数一个一个地数的过程,遇到更大的数也能数;能借助工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计算中能结合小棒说清楚计算的道理。课前,我们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前测,调研题目如下。 【题 1】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数实物 38 根小棒)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数实物(小棒)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拐弯数、手口一致)以及有哪些不同的数数方法。 前测分析:学生大部分还是按照 1 个 1 个数的方法进行,能够 10 根捆一捆数的学生很少。 【题 2】比一比: 26 29 画一画:(你是怎么样比大小的?)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经验。 前测分析:100%学生能够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但在画一画说明自己比较大小的思路时,有 42%的学生使用图形的数量进行比较,38%的学生使用小棒图表达两个数量的大小关系,15%的学生画计数器表达,约 5%的学生空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题 3】算一算:30-10= 画一画:(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计算道理的解释是否能迁移。 前测分析:94%的学生能计算出 30-10 的结果,但是在解释怎么算的过程中,只有大约 65%的学生能表达清楚是怎么算出来的。 结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能通过之前的学习经验进行迁移推理, 但是在“说理”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使用学习工具进,比如:比大小、计算的时候可以使 用小棒图或者计数器;再比如:数数的方法单一且没有结构化,十个十个数的经验没较弱,没有体会到用计数单位十数的优越性学生。需要在实际教学前要进行相关数数方法的补救,另外对估数是需要方法指导的,要多次在数之前设计估的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估的意识 和方法。 二、单元整体设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20 以内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100 以内的数,内容主要 包括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关系(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简单的计算,以及数学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本单元延续了“11~20 的认识”的编排思路,凸显了认数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从后继数的角度认识数,即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 “添 1”得到的;二是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认识数,进一步突出计数单位“一”“十”,让学生体会写数的本质是按照一定的位置写出不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教材以十进制、位值制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数的认识和计算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数的认识和计算都是对计数单位进行的相应操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发展推理意识。 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如下图。 在遵循教材整体编排思路的前提下,我们对本单元进行了如下课时划分(详见下图)。 本单元教学将 “计数单位” 贯穿始终,教材首先安排了无结构性的“熊猫纽扣图”,让学生先估一估纽扣的数量,给学生以直观的量的冲击,感受 100 这个数的多少。然后利用直观的学具小棒、小方块来进行数数活动。在数数的过程中,逐步将这些学具结构化: 10 根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