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由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因此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一句话概括:国家干预经济 主要目的: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平衡和社会进步,以及维护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背景): (1)惨痛教训: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1)惨痛教训: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材料1:20 世纪前期的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2: 战争给英国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丘吉尔在1947年的讲话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背景):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材料三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 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主要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罗斯福新政 (4)成功实践:罗斯福新政。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背景): (5)理论基础:凯恩斯的经济干预理论。 总之,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必然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与需求的结果,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6)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五: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通过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等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国内协调 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国内 ①加大政府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贷款、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1)措施: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