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热点核心卷 历史·新高考卷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农业文明。 根据材料“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史前稻田”可知,该地区已经进行农业生产,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C项正确。材料仅强调屈家岭遗址的农业,没有涉及与黄河流域农业发展情况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优于”的结论,排除A项;该地区存在水利系统,但B项中“最早”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不能得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的结论,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项羽、刘邦(都是秦末反秦势力的领袖)都希望实现命运的改变和阶层的跨越,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推知当时封建等级关系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政治。 根据材料“这激发了东晋士人重新‘发现’故国风土的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军事进展和空间扩张,东晋士人产生了重视故国风土的意识,这有利于提升东晋的政治凝聚力,D项正确。材料中故国风土意识的产生是东晋军事与政治发展的结果,与“世家大族的倡导”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北方与南方政治文化之间的对比,排除B项;东晋没有完成统一,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材料反映唐代从工匠技艺的培训,到产品的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物勒工名”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排除A项;“物勒工名”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项;“物勒工名”有利于加强对生产流程的管理,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认同。 材料表明,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港口国”的“宫室与中国无异”“其风俗重文学……彬彬如也”,这反映了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B项正确。“港口国”不是清朝领土,不能反映清朝的民族文化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能体现“港口国”与清朝的宗藩朝贡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港口国”吸收了明朝文化元素,不能反映多元色彩,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的外交。 清政府在应对国际活动时从不派人参加到派员负责参展,再到积极参与并捐赠展品,这表明清政府不断调适与国际社会的关系,B项正确。虽然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确实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在国际活动中的应对措施,而不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在国际活动中的参与和态度变化,并非通过世博会拓宽中外贸易渠道,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的消费观念。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广告表明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汽车,反映了西方消费观念得到传播,A项正确。材料仅为某外国品牌汽车的广告,无法得出民族工商业受到排挤,排除B项;仅根据外国品牌汽车的广告无法推知民众生活水平的高低和汽车在中国的使用情况,排除C、D两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经济政策。 棉花免税入境、降低土布的税率等措施可以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从而满足解放区内群众的消费需求。这种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争取解放区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A项正确。1947年新中国尚未成立,“积累国家物价管理的经验”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排除C项;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