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7041

2025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9次 大小:322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届,试卷,历史,联考,学期,三下
  • cover
2025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二)历史 第1卷 一、单项选择题:1~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A.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B.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 C.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D.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 2.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 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3.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D.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4.“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B.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C.扩大游牧文明的影响D.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5.清朝康雍乾时期,经济繁荣、国土开发、人口急剧增长,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明显。如康熙朝末期,清廷财政岁入平均约为白银4000万两;而在乾隆朝时期,财政岁入在4300万两~4800万两。据此推知,当时 A.人口赋税负担较轻B.国家注重征收资产税 C.社会治理危机显现D.地方财政出现了困难 6.下表所示为19世纪40年代前后部分中西士人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 出处 论述 “且火机(蒸汽机)所施不独舟也,又有火轮车。车旁插铁管煮水,压蒸动轮,其后竖缚数十车,皆被火机拉动,每一时走四十余里,无马无驴,如翼自飞” 【英】郭士立《贸易通志》 其不通河道者,即用火烟车陆运货物,一点钟可行二三十里“其车路皆穿凿山岭,砌成坦——— 林则徐《四洲志》 “(美国)又有火轮车,中可住千人,一时能行八、百十里,故国内多铁轱辘之路” 魏源《海国图志》 A.阐述了西学东渐的理论依据B.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广泛传播 C.介绍了铁路运输的突出特点D.加速了传统中国的社会转型 7.清末新政时期,主持清律修订的官员上奏:“买卖人口久为环球所指摘,而与立宪政体保卫人民权利之旨尤相背离”应“一律删除改定,以昭仁政”。陕西道监察御史吴维炳奏:“置买卖奴婢恶习宜除,请旨严行禁革以昭仁政而重宪法。”这反映出当时 A.中西律法文明的共通性B.君主立宪成为时代主流 C.民权思想得到广泛认同D.以德释法观念继续强化 8.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 A.受制于特殊政治状况B.遭到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C.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D.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 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建立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这一制度取得了工人和农民的同意,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这一主张致力于 A.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者B.争取新民主主义的光明前途 C.调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矛盾D.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0.从1972年开始,我国先后从美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