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以峻辞刺时政 ———苏洵《六国论》 学习目标 【文言积累】实词、活用、句式 【知其文】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 地有逻辑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明其人】理解苏洵明达而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总结 历史教训,映照当下时代。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 其子苏轼、苏辙一同位列“唐宋八大家”。 文以载道 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很有战国 纵横家的风度。 苏洵其人 以古鉴今 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特点在于说理。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代的统治者提供 借 鉴 。 “六国论”是省略式短语,全称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 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吗,进而 ….... 《六国论》是史论还是政论,学界有争议。 破题:六国论 时代背景 口北宋建国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口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 口到苏洵所处之时,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茶3万斤。 口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 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 醒当朝统治者。 以古鉴今 时代背景 借六国之弊,讽今之弊 借六国之亡,为今之鉴 北宋当时所处的情况及 应对之策与六国类似 赂秦lù 六国互丧sàng 率赂秦耶shuài 获邑 y ì 思厥jué 暴霜露pù 草芥jiè 与嬴yǔ 泊牧jì 日 削月割xuē 为……所wéi 悲夫 f ú 朗读正音 第一段:总论赂秦 第一段:总论赂秦 原意贿赂,此处为 武器 仗打得不好 “向秦国割地求和” 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弊病 原因 有人 相继灭亡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 全部,都 因为 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因为 形作动,保全 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一段:总论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加上“或曰”之后有何好处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总论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 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或曰:虚拟论敌,有人来杠我 曰:我进一步反驳 一个回合之后,我的观点更加全面、深刻、逻辑严密。 【总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分论点一 赂秦者 分论点二 不赂秦者 第一段:总论赂秦 失强援 力亏 第二段:赂秦力亏 第二段:赂秦力亏 秦国除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 (还收到诸侯的贿赂,) 秦用威胁手段所得到的土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 这实际上 六国赂秦所失去的土地 那么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最大的欲望 最大的忧患 本来 第二段:赂秦力亏 死去的祖辈父辈 冒着 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鲜明。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割让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第二段:赂秦力亏 既然这样,那么。(既然如此) 满足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