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册16.1《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言内容,学习历史事件并查阅资料,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阿房宫3D复原视频 我们刚刚看到的是网友制作的阿房宫3D复原视频,此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了无数关注和讨论。以下是相关主题的热搜前五。请你根据杜牧的《阿房宫赋》,围绕以下话题,表明你的文案和评论。(情境任务) ① #阿房宫到底有多豪华# ②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 #杜牧:这篇赋其实是在骂谁# ④ #秦始皇被骂了# ⑤ #阿房毁大秦#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立志经邦济世,希望恢复昔日唐朝的繁荣昌盛。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外族侵略,认为必须除去祸患,国家才能安定。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 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用自己的平生抱负,比作那五色的丝线,一心一意地愿为圣君缝补衣裳。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郡斋独酌(黄州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感。诗人将自己的平生抱负和愿望比作修补舜衣裳,希望能够为国家的治理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五色线”象征着诗人所具备的多种才能和技能,“舜衣裳”则代表着国家大事。这句诗具有深刻的含义和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之心。 (二)题目释义 1.阿房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说文解字》:“阿”的本义为高大的上山,“房”与“旁”通,为广大的意思,因而“阿房”二字结合在一起则是“像山一样高大宽广”的意思。 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阿房宫的主体建筑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终南山下。 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