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精卫填海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溺”“衔”等5个生字。 2.通过结合注释、链接积累、迁移运用等方法读通、读懂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3.借助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感受精卫鸟的形象,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神话故事 1.激趣导入 根据图片或词语的提示,猜神话故事。 ———羿射九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 初步讨论神话故事的特点。 ———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 ———人物都有神奇的本领。 3.揭题导入,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故事 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回忆方法。 (出示《司马光》《守株待兔》) ———借助注音,把每个句子读正确。 ———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初读课文。 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交流反馈,随机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本》第三题(1)(2)。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炎帝之少(shào shǎo)女,名曰(yuē 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故为(wéi wè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读句子,结合课文注释,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1)读准字音。 (指名读课文,正音。读准“少”“堙”,重点关注多音字“为” ,课件出示“为”字两种读音的字典页面截图,根据语境选择“为”的读音及意思) (2)读好停顿。 重点聚焦第二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指名读,教师范读;随后借助注释,引导学生在“溺”字后作停顿;随机理解“衔”“常衔”,根据语义,在“常衔”后作停顿。 4.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轮读、小组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三)结合注释、资料,读懂故事 1.读懂第一句。 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 (1)理解“少女”的意思是“小女儿”,与现在的“少女”意思不一样。 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了解“炎帝”就是神农氏。(视频播放) (4)关注古今异义。 (出示学过的古诗文)师生对读句子,说一说加点字现在的意思和在古诗文中的意思。 危: 一场地震过后,这座楼成了危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二年级下册《夜宿山寺》) 坐:同学们正坐在教室里听神话故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年级上册《山行》) 走:他正慢慢地向我走来。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 2.读懂第二句。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借助注释,理解“溺”“故”“堙”的意思,说说句子的意思。 (2)回顾旧知,尝试迁移。回顾《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的意思,迁移理解“游于东海”“堙于东海”的意思。 (3)尝试运用。在具体语境中说说“于”字词组,如“你们坐在教室里就是——— (坐于教室),老师站立在你们身旁就是 — — (立于身旁)”。 3.练说主要内容,背诵积累。 (1)同桌互说。结合注释,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交流评价。 (2)师生对读。教师说句子意思,学生读对应的句子。 (3)挑战背诵。 (课件出示,学生尝试) 炎帝之( ),名曰女娃。女娃( ),( )故为精卫,常( ),以( )。 (四)想象说话,感受精卫形象 1.利用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出示《作业本》第三题(3)) (1)学生填写,说理由。 (按照事情的发展,抓关键动词:游→溺→衔→堙) (2)书写指导。关注“溺”“衔”都是左中右结构,要紧凑。 (教师范写,学生在《作业本》第一题各练写2个)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