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0440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B卷)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5146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云南省,学期,试卷,历史,质量检测,期中
  • cover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B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II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属于中原龙山文化范畴,图1为山西襄汾陶寺城邑平面图。据此推知,陶寺遗址时期 A.出现成熟的文字 B.氏族成员集体集中居住 C.私有制开始产生 D.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分化 2.宜侯矢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3.“一家一户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体劳动迅速发展,原始的集体劳动形式和分配形式因此而受到冲击。”古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 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汉代之前,儒家理念以“仁义”为先。汉代以“孝”为伦理观念之首,强调孝道的目的是“事亲孝就能事君忠”,这说明了汉代 A.统治策略背离仁政思想 B.三教合一局面开始形成 C.选官标准决定意识形态 D.儒家思想的时代性增强 5.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中国古代官制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不断得到提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C.中枢机构地位低下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废止三司使,共有89人担任三司使,任命96次,任期情况如图2所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A.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官僚机构较为庞杂 C.财权仍由皇帝掌控 D.宰相权力日益分散 7.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8.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一现象有利于 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 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 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 9.据统计,我国人口总数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1亿左右,到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则达到4.3亿。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C.海外人口的大量涌入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0.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 A.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11.农业有比狩猎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定居生活也方便了粮食囤积。当有人囤积的粮食多到可以供养他人时,一部分人就开始从事纺织、手工、建筑等其他工作。一个人积累的粮食越多,依赖和追随他的人也就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