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教材通过《10的认识》与《10的再认识》两课时,系统构建学生对 “10” 的认知体系。前者引导学生初步掌握10的概念、数序位置、相邻数关系及组成;后者则聚焦10作为计数单位的重要性,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材借助多样化的情境与教具(如小棒、计数器),强化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关联认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逐步理解:不同数位对应着不同的计数单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因其位置而被赋予特定的数值意义。这种对数字位值意义的深入感知,让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 “以十为基,按位赋值”变得具体可感,也为后续数概念的拓展以及数的运算奠定思维根基。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体会10个一组计数的优越性。 2. 经历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个位和十位,理解十位上的“1”所代表的“1个十”的含义。 3. 感受10与生活的联系,优化计数的策略与方法应用,尝试使用多个计数单位(如“个”“十”等)进行联合计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难点: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含义不同。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点燃探究之火 师:(神秘兮兮地掏出数字卡片)小朋友们,今天数字王国的小精灵“10”偷偷溜到我们教室啦!关于10,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关于10的哪些知识? 师:这个调皮的小精灵还有很多魔法呢,接下来,我们就和它一起揭秘更多新玩法!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提问唤醒学生对《10 的认识》的旧知,衔接新旧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明确学习方向,产生“再认识”需求。 (二)亲历过程,搭建新知之基 1. 数数感知:“十”组计数的优势体验 出示主题图 活动一:小朋友,请仔细地圈一圈、数一数,图里有几人?并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先圈出10个再数1个等数法。 师:小朋友们数数的方法可真多,比一比,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快又清楚? 生1:10个一圈,最快。 生2:确实,一圈10个,再多1,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是11人。 师:先数出10个一组的方法真是方便又清楚呢!(副板书:方便、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 “圈一圈、数一数” 的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多样化数数方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数法,在交流中发现“10个一组”的便捷性,初步建立“以十为组”的计数意识,为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奠定经验基础。 2. 操作理解:“一”“十”转化的规律建构 活动二:请用小棒数出10,并摆在桌子上,看谁又对又快。 学生汇报: 生1:一根一根地摆出10个一。 生2:10根一捆摆出1个十。 师:谁看懂他俩的方法了?来说一说。 生3:第一个同学就是按照我们原来的方法数的,不够快;但是第二个同学用到10个1组的方法,一下子数出了10根。 生4:其实只要把第一个同学的10根捆成一捆,就是第二个同学的方法。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这一捆是10个一根变出来的,就是10根。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按照第一位同学的方法数一数:1个一根、2个一根、3个一根、……9个一根,再添一根呢?10个一根。仔细看,(捆成一捆),变成了1个十。(与学生作品对比)一样吗? 师:接下来,请你来当魔法师,老师一喊321,我们就一起变出1个十。 小结:回想一下,刚才捆小棒的过程,我们把10个一根捆成了1捆,也就是1个十。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板贴)。 师: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哦,和你的同桌再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 “摆小棒—捆小棒” 的直观操作,让学生亲历 “10个一” 到 “1个十” 的转化过程。教师借助动态演示与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10个一是1个十” 的计数规律,以此将抽象的计数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