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1866

3.1.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二) 教学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沪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1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277532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1.2,2024-2025,九年级,化学,初中,2024
  • cover
(课件网) 3.1.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二)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宏观现象,学会用微观粒子的特性分析问题,培养 “宏观现象→微观本质” 的探究能力。 能通过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形成用微观模型解释物质构成的实践能力。 2.化学观念与与科学思维: 建立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的基本观念,理解微观粒子的共性及差异性。 通过对比分析,形成 “结构决定性质” 的化学思维。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体会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历程,认识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不断实证和修正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实例。 2.微观粒子的共同特性及其宏观表现。 3.用微观视角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难点 1.微观粒子的抽象概念与宏观现象的关联。 2.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性质差异。 3.离子的形成过程及离子化合物的构成特点。 原子的构成 PART 01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学者曾指出: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微观粒子“原子”构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约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在他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墨子 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借用“原子”概念提出了原子学说。科学家后来沿用“原子”这个名称来表示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道尔顿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们已能够借助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近几十年来,这一技术更是得到迅猛发展。 例如,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硅晶体表面移动原子,“写出”了“中国”两个字。2021年科学家用 X 射线照射钪酸镨晶体,通过计算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 在硅晶体表面“写出”的“中国”两个字 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 1.原子的构成 上节课我们学到,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还能不能再分?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确认了所有原子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这表明原子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微观粒子。 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 α粒子轰击 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 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运动路径发生了改变, 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的坚硬的物质而被弹了回来。 汤姆孙 卢瑟福 1.原子的构成 金原子 α粒子束(带正电) 1.原子的构成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原子: (2)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极少数α粒子反弹了回来: α粒子碰到了质量较大的粒子 α粒子在原子内受到斥力的作用 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1.原子的构成 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electron)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中子不带电,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质子所带的电荷数,由于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 质子数;又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PS:①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核外有1个电子。②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 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干亿分之ー。如果把原子比作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