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2067

3.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日期:2025-05-10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7次 大小:14325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反射,折射,衍射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在认识了机械波之后,与第四节《波的干涉》一起分析了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相关结果,是对波的特性的进一步探究,渗透了相互作用观念,拓展了运动观念。教材在探究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时,首先从现象引出问题,然后通过水波进行试验得出结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的研究,既是对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的拓展,也是培养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载体。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能力基础 高二理科的学生具有自信、好学的心里特点,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回声等的初步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学生的认识特点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具备光反射、折射,回声等零散知识,光、声都是以波的形式在传播,学生不难将相关知识扩展到波。另一方面,波的衍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衍射是否明显的问题上存在认知困难,一是容易将不明显的衍射现象理解为没有发生衍射;二是对明显衍射条件的认识,容易忽略相对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图片展示认识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知道这是波传播过程中与介质的相互作用。、物理观念 2、能通过射线解释反射、折射现象,认识波动中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的培养学生基于现象证据总结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 3、从绕射现象引出问题:衍射现象什么情况下更明显?然后通过水波进行实验,观察各种缝宽的水波衍射,得出结论:缝宽或障碍物尺寸与水波波长相当或更小时,衍射现象更明显。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 4、 在认识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关注生活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波的衍射现象是否明显的条件 教学难点: 认识波的衍射现象及其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教学辅助支持 发波水槽及相关配件,视频及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 节 一 引 入(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观看气球在高塔中刺破视频 思考题: (1).当刺破气球后,你听到了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 思考题: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出现回头潮? 2.钱塘江大潮中出现的回头潮遵循怎样的物理规律?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点评学生发言。 学生任务/活动1. 认真观看,思考回忆初中所学声波内容。 完成思考题内容,踊跃发言 视频引入联系本节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源于自然。 环 节 二 波 的 反 射内容2. 过渡: 播放视频:水波在水槽中的运动。 实验演示:水槽中水波的反射。 教师活动: 介绍演示实验内容,提出思考题,结合学生发言,适时评价点拨,总结波的反射相关内容。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习光的反射知识,我们可以怎样表示水波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 2)我们可以用射线表示水波的入射和反射,横线表示分界面,建立模型。水波的反射与光的反射都遵循相同的规律,用虚线表示法线,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任务/活动2. 观看视频和演示实验,感受水波的波动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