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7)答案解析 1.【答案】D 式、论证方法、论证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论证结构:论证结构可从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两个层 力。D项,“均”说法过于绝对,同时于文不符。根据材 面思考。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总一分、分一总、 料二第一段“我国古代许多诗词作品都在自觉不自觉地 总一分一总)、对照式(正反对比式、破立结合式)、层进 演绎若、表现若这种朴素的生态美意识”可知,我国古代 式、并列式。 许多诗词作品都具有生态美意识,但并不是所有诗人都 论证方式:看文本是通过立论还是驳论来论证观点。 具有这种意识。 立论式,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 2.【答案】D 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一批驳错误观点一提出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 观点。 能力。D项,“是想要以此证明它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一般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 系的反映源远流长”错,根据材料二“从上述作品里… 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 所感受到的是人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的舒适、抚慰和快乐 论证语言:论证语言的特点一般有:准确严密、简浩、鲜 的满足感、幸福感…从这样的作品中分明能够体味出 明、生动等。 诗人们那种对自然生命的体验状态,在这种体验中,人 5.【答案】①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获得了与自然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和欢乐”可知,作者 汲取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我国古 依次用历代诗句作为论据,是为了证明人与自然相融相 代许多诗词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表观朴煮的生 生,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关系。 态美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古人丰富的生 3.【答案】B 态文化意识,可以给予我们重要启示。②建设生态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二 明,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与自然同 侧重论述生态美表现为人可以在和自然生命的和谐交 生共存,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 流中获得满足和幸福。A项“松下问童子”勾勒出一幅 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统治者,人与万物是平等的、相互依 幽静的山林画面,表层上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的地点, 存的关系。③建设生态文明,应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谊染出隐者高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 逸的生活情致。C项描绘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山林景 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 色,给人以清新悦耳之感。D项描绘了山峰高耸人云、 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把建设美丽中国 销壁之上枯松倒挂的惊险奇景,展现了白然的雄伟与壮 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④建设生态文明,要若眼 丽,令人惊叹不已。故A、C、D三项均适合用来作材料 于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深刻总结西方现 二的论据。B项,诗人选取了“明月”“短松冈”这两个凄 代化进程“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 清幽独的意象,并未获得与自然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和 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 欢乐,诗句抒发的是个人心中的“断肠”之情,故不适合 共生的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道将。(答出一点得2分,答 用来作材料二的论据。 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6分。) 4【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 进行论证,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引出中心话题“古代诗词 力。根据题干中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如何更好 中的生态美意识”,然后具体分析探讨古代诗词中生态 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两则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