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2501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语文临门卷12(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31473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北省,2025届,新高考,高考,语文,临门
    新斋考 语文临门 2卷 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 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的首联、领联、颈联、韵脚等;评论中所用肥、瘦、病 《=》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健、壮、弱等术语,都是一种把文学艺术拟人化的隐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喻。假如孤立或零散地看,这些片言只语似乎只是 在中国古代,有些终体认同的观念如诗言志、文 微不足道的一时兴到之语,但是如果把它们集中起 本于经、文以戟道等比较显豁易见,多为人们所了 来,就可以看出这些比喻并非偶合,而是反映了中国 解、学术界的研究也很深入。但也有许多隐性的集 古人一种深刻的文学观念,即把文学艺术形式与人 体认同,它们往往散落在零碎的文献记戴中,或者隐 体形式都看成是有生命的结构。笔者把这种人、文 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常谈里。所以不但需要一番 同构的比喻,称为“生命之喻”。“生命之喻”反映出 爬罗别抉的功夫,更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能穿透语中国古人集体的文学认同,即把艺术形式视为一种 言的表层,发现其深处所隐藏的思想观念。中国古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的动态整体,并且推崇生机 人喜欢通过各种比喻来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认知,并勃勃、灵动自由、神气远出的生命形式,要求文学艺 搁示其特征,比喻背后有观念的支撑,它也是认知 术应具有和生命运动相似相逼的形式。 的一种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比喻为另一种事物,让 如果说“生命之喻”属于隐喻,关于文意与兵法 人们认识这一事物新的特征。这些比喻的运用具有之关系的比喻,则可谓明喻。古人明确提出过“文章 普泛性,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也属 一道,通于兵法”,或者干脆说“兵法即文法”。以兵 于中国文学集体认同的一部分。从比喻入手来研究 法喻文法由来已久,比如刘勰《文心雕龙》论及“势”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不但是一个别致的角度,也是 者甚多,而且还专门设置《定势》一篇。刘勰所谓 一种独特的方法。 “势”,明显受到兵学思想的影响:“势者,乘利而为制 中国古人用过许多比喻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也。如机发失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他直接借 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是把文学艺术作品比喻为人用《孙子》兵法的思想,其以水和箭为喻也是借用《孙 体。笔者经受钱钟书的影响,写过《生命之喻一一论 子》兵法的。古人认为文法与兵法相通,所以兵法的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一文,讨论中国术语,可以用来表达文学批评的技法。如“势”与 文学批评中的人化比喻。自六朝以来,这类例子很“法”,“奇”与“正”,伏笔与伏兵,“避”与“犯”等术语 多。如《文心雕龙·附会》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与观念,都为文学批评注入活力,提供了非常有生命 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力的论题与范畴。另外,一殷谈写作技巧总有着相 商为声气。”所谓“神明”“骨髓”“肌肤”“声气”都是源之嫌,而以兵法论文法,不但形象生动,还可以提高 于人体的术语,是一种比喻。颜之推《顽氏家训·文技巧论的理论品位,所论似乎是运筹决胜之大计,而 章》亦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不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雕虫小技。如吴乔论诗:“意 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所谓“心肾”“筋骨”“皮肤”皆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由有主将,故 为人体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比喻。中国古代的许多号令得行,而部曲兵卒,莫不如臂指之用,旌旗金鼓, 审美概念如:风骨,形神、筋骨、主脑,诗眼、气骨、格秩然井然。”这是以兵法喻诗的构思与结构。古代诗 力、肌理、血脉、精神、血肉、眉目、皮毛等;律诗学中文评乃至小说戏曲批评中,喜欢用阵法比喻作文之 ·12-1·2025届新高考语文原创卷(12)答案解析 1.【答案】B 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