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单元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学生认识力与运动关系本质的起始,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为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重要性,更突出地是表现在对学生科学思维素质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本节课涵盖了一个实验探究与一个体验活动,即: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与体验惯性现象。其目的是以学生对现象的感性体验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理想实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认识力与运动关系的本质,完成从感性的片面的认识进阶为正确的理性认识。体会理想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思维之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初步掌握“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的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最终抽象建立关于力与运动的理想模型,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科学观念。 学习者分析 我的学生经历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对物理非常感兴趣,学生已学习过机械运动、力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原有认识多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与本节知识相矛盾,而且从能力上看: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究能力,能尝试解决物理学科中的问题,但他们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缺少理性分析的能力与习惯。所以如何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原有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观念是本节课最大的难点。为此我在本节课创设真实情景应,挖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建立认知冲突,设计关于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理想实验,突破难点,直指力与运动关系本质 学习目标确定 1物理观念.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过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科学探究.能准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能对该定律所揭示的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 3科学思维.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了解他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过程,领会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推理和想象 4科学态度与责任.能通过实例说明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影响的实验,总结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一定时,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2.通过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能够说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 3.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阅读教材,认识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能够利用惯性解释情境中铁锹为什么能“咬紧”木把。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 (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景1: 学生体验实验:用手迅速推动小木块,然后手离开小木开。 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 2.你认为小木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怎么样才能让小木块一直的运动下去? (若学生说不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老师可适当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引导分析,感知阻力) 问题4.如何证明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 引导学生认识这两观点的对立性,巧用数学反证法,将问题转变为:当物体不受阻力时,运动的物体是否能继续运动 学生任务1. 学生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 两种学生结论的假设 学生基于经验与实验现 象表象的思考:小木块推就动,不推就不动,所以小木块要想一直运动,就需要一直有力推 (即物体运动需要力) 学生基于理论的推理, 根据已掌握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发现物体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阻力消失,物体就可以一直运动。 (即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学生巧用数学上的反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