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春季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4 页。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中国古代小说长于叙事,通常依傍于史书,并借鉴诗画的艺术经验,因而小说叙事理论长期借镜于史论、诗论以及画论。具体表现是,惯常以长于叙事的“史”为镜像加以阐释,形成“拟史批评”传统。所谓“拟史批评”,即运用史传视角看待小说的叙事之道和行文方式,或将某部小说比作史部经典《史记》,或称赏小说叙事中的春秋笔法、实录精神,或赞美某些小说笔法胜过史传的叙事效果,等等。同时,传统诗论、画论中固有的重直觉、重感悟等思维方式,以及意象化、即兴式批评方式,被推广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尤其是小说评点理论多针对具体小说文本有感即发,且采取“寓目即评”方式,注重发掘小说文本的意蕴与兴味。 自古以来,小说与史书之间剪不断理还乱,关联复杂,二者之辨乃中国小说理论上的一桩公案。在小说评点中,自南宋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开始,就各已注重小说叙事与史书叙事的辨析。如他评点“桓公卧语”一则关于桓温时而“卧语”、时而“屈起”段叙事文字曰:“此等较有俯仰,大胜史笔。”指出子虚乌有的“小说家言”大胜“史笔”,这是对小说笔势顿挫、跌宕有致叙事的肯定。到了明代,随着小说的广泛刊印和传播,各种专论、序跋、评点等批评形式纷纷出现,依傍史书叙事问题被提上日程。其中,李卓吾《焚书·杂记》在继承司马迁“发愤著书”传统基础上,强调《水浒传》的创作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作为现存较早的较完整的章回小说评点著作,容与堂本《水浒传》以及在此前后问世的袁无涯刻本《水浒传》均题名李卓吾评点,都发扬了《史记》“发愤著书”的传统。 明末清初,金圣叹积十数年之功完成的《水浒传》评点,最终以《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名目刻印刊行,进而认为《水浒传》的叙事写人方法源自《史记》,而又有较大的超越:“《水许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金圣叹还别出心裁地辩析了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的不同:“某尝道《水许》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许》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根据金圣叹的说法,史书常采取“以文运事”策略,多叙已然之事;而小说常运用“因文生事”方法,多叙可然之事。这意味着史书往往拘泥于历史事实,而小说可以根据兴致和情理添枝加叶,凭空造谎,信笔所之。这为长期以来小说与史书之间的不休争辩公案做了较食人信服的定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指量性作除好小 后来,各种小说评点基本上沿承金圣叹等人的“拟史批评”口径和观念,不断地拿批评对象与《史记》 等历来书籍进行对比,以赞美小说的叙事功能之强、叙事造诣之高。 在“拟史批评”的整体风气下,中国小说叙事理论特别注重叙事文理与叙事文法探讨。自刘辰翁开创小说评点的先河,历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