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中下游平原》教案 第2课时 工业、人口、城市和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出长江的水运优势以及沿江工业基地,了解该区域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以及城市发展现状。 综合思维:体会地理环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识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长江的水运优势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沿江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体会地理环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以及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工业、城市分布 【难点】 1.长江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发展的作用 2.长江中下游平原协同发展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工业、城市人口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内容,是人文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与热点。在讲授工业分布时,引导学生阅读工业分布图,分析各类工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情况。利用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等级图,让学生直观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城市体系的结构。借助多媒体资源,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工业生产场景、城市风貌、新闻报道等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探究挑战—小试牛———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问题驱动:请同学们观察我国东部地区夜晚灯光分布图,你能初步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城市 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吗 ———夜晚灯光分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未深入思考的现象,将其引入课堂,拉近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实用性的认知; 新知感悟:讲授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分布、城市和人口分布,举实例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情况———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城市和人口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发展背后的原因、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能力,提升案例分析水平,掌握区域分析方法; 探究挑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上海港洋山港区选址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阅读洋山港地理位置示意图,学习识别港口位置、周边地形等地图要素,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关键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地图阅读技巧。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全面分析各因素,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小试牛刀:紧贴课堂所学,设计题目———解题能力、图文阅读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国东部地区(局部)夜晚灯光分布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我国东部地区夜晚灯光分布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灯光最亮且密集,像连成一片的“光带”,说明这里城市密集、人口多、经济发达。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将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 同学们观察得特别仔细!现在,我们把目光转移到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