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7510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综合评价卷(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4683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七,学生,九年级,人教,化学,初中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综合评价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39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B) 2.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C)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隔离可燃物 D.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燃烧得更旺的原因是(D)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提高灯芯处酒精的浓度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4.当遇到火情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B)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 B.扑灭森林火灾,可设置隔离带 C.楼房起火,乘坐电梯逃生 D.油库着火,用水浇灭 5.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6.在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B.左侧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 C.右侧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可得出甲烷中含有氧元素 7.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8.下列有关防火与实验安全的做法不正确的是(D) A.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 B.火灾现场烟雾较浓,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处置森林火灾,开辟防火隔离带 D.实验用剩的试剂,直接倒入下水道 9.小刚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组装一套简易灭火器(如图甲),将瓶子倒转使两种物质混合,瓶内喷出大量泡沫即可灭火(如图乙)。有关该装置灭火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 A.大量泡沫使燃烧物的着火点降低 B.瓶内泡沫喷出附着在燃烧物表面 C.如果将米醋换为稀盐酸,灭火效果会更好 D.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10.“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作为燃料,我国科研团队研制的低温合成催化剂STSO颗粒,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分解水的成本。对该制氢反应描述正确的是(A) A.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产生的氢气被压缩成液态后分子体积减小 C.反应后STSO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产生的氢气与氧气体积之比为1∶2 11.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 B.吹灭燃着的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C.石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D.“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D) A.图a中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60 ℃,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当温度为60 ℃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260 ℃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500 ℃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1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3小题,共30分) 14.(6分)有几种气体:①氧气,②氢气,③氮气,④一氧化碳,⑤二氧化碳,⑥甲烷,⑦二氧化硫。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③ (填序号,下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