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5.1 延续文化血脉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修养:提高对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辨识能力,能作出符合文化自信要求的判断和选择;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健全人格: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责任意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原因及措施 上面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些民族的传统节日? 为什么这些节日能传承至今? 导入新课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瑶族盘王节 (一)中华文化根 语言文字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文学艺术 建筑文化 中华文化 1.中国文化的形成、特点、内容 (1)形成: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探究与分享 思考:为什么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思考: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古代 近代(革命时期) 现代(社会主义时期) 在五多年文明历史中创造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为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中创造的 党领导人民在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 思考: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种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种文化内涵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智慧成果。 (“古代”中国) (近代“革命”时期) (现代“社会主义”时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为什么传承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 金句来“习” 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