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9440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91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材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习作,其中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景物的,并学会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景物描写。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通过研究《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对如何按顺序描绘景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则是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全文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它以游览者的视角,详细描绘了双龙洞内的奇特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景物,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循序渐进地领略了双龙洞的奇异风光。现在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的顺序是什么?(PPT出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精读细研,领悟写法 研读第2-3自然段 师:现在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去感受路上的生机与明艳,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教师追问: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有精神,更有精神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更显得自然环境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预设3:作者看到了“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说明油桐长得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体现了花儿的多。 预设4:作者看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教师追问:作者说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这种沙土非常的独特、与众不同。 预设5:作者看到了“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眼前一片明艳,说明那儿的景色也是明艳的。 预设6:从“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作者看得了溪流。 教师追问:这里有四个“时而”,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出示图片),从这两对反义词中写了山中溪流的什么景物?感受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预设:这里说的是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将溪流形美、声美的特点写了出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写了出来。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文章的解读十分到位,作者巧妙捕捉了路边景物的独特之处,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致。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深入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与深度。 (二)研读第4-7自然段 1.师:请孩子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第4自然段,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 师: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从“洞口像桥洞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