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2545

离子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2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4914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离子,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学校 林西一中 课程标准模块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2.3电离与离子反应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单元名称 离子反应 单元课时数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离子反———粗盐精制 主题概述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体会分类观、元素观、微粒观、符号观等化学观念和比较、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内容结构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等。呈现方式为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从微观视角看粗盐杂质建立电离模型的学习;从微观视角看除杂方法建立离子反应认知模型;通过系统设计除杂方案学会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该单元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观念、即主要发展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在核心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让学生收集实验证据,设计实验来推理,并运用已建立的认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涉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素养。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初中阶段已学过酸、碱、盐的知识,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初步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有的能导电,有的不能导电,知道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和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有关。学生已有的能力:学生知道运用对比、分类、分析、归纳、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学生学习障碍点:大部分学生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但由于没有电解质、电离等关键概念,因此对什么样的物质能产生离子、如何产生离子、多种物质产生的离子之间能否共存等关键问题不明确,也不能准确用化学用语进行表征;只能从宏观角度而不能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盐及物质间的反应,因此认识不到反应的本质。学生知识增长点:从宏观视角转入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转化关系。 开放性学习环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学习共同体。依托多媒体设备和动手实验,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并通过粗盐提纯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1. 能通过氯化钠固体、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宏观事实),从微观视角(微粒观)认识不同物质(分类观)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形成电解质的概念;建立并论证电离概念;能基于电离概念用电离方程式表征电解质电离的过程,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电离模型,发展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2. 能通过分组实验,论证溶液中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基于离子反应在认识酸、碱、盐溶液间的反应,并概括离子反应的规律;能用离子方程式表征离子反应的过程,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离子反应认知模型,发展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3. 能基于电离、离子反应进行离子检验;通过设计粗盐精制方案,综合运用离子反应规律进行证据推理,总结出离子检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素养。4. 能从成本、除杂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评价和优化实验方案,能理解并分析历史和工业上食盐精制的方案;能体会食盐对人体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历史上盐和制盐技术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在制盐方面的成就,体现化学学科价值和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任务1. 从微观视角看粗盐的杂质成分(电解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