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5676

13.3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05-24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5889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3.3,电磁感应,现象,应用,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概述、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三部分。 教材中将“磁通量”的概念学习前置于第二节“磁感应强度磁通量”中,在本节中只是采用复习的方法,落实了课标中“知道磁通量”。 第一部分以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发展线索为切入口,以富有哲理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人类探索电磁感应的社会背景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体会“磁生电”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难点在哪里,为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学习材料。 第二部分设置思考与讨论栏目,把节前“问题”中的实验装置图画成示意图(实际问题模型化),然后把部分电路AB的运动引导到回路面积的变化和磁通量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紧接着设置实验探究(模仿法拉第实验),通过分析论证,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为学生学习“通过实验,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搭建了台阶。 第三部分是通过一段小故事说明,法拉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发电机在当年只是“婴儿”,如今已成长为改变世界面貌的“巨人”———电厂力巨大的发电机,学生充分认识到“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为了达成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在编写在中遵循学生学习物理新知从直观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认知规律,教材安排了问题、思考与讨论、实验、归纳四个重要环节。 首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切割磁感线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方法吗?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这些方法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而引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其次,又通过讨论节前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切割磁感线时,磁场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有电路ABCD的面积,那么,与磁场相关的那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产生是否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呢”;再次,提供实验思路引导学生探究电流的产生条件;最后,归纳实验现象,说明电磁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学情分析 1、根据调查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存在两点困难: 1.50%的同学受到前概念的干扰,认为“切割”磁感线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充要条件;学生具有初步的电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观念,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结论,但是介于两者之间模糊的认知。 2.70%的同学能列举出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但是误认为电磁铁、电动机、避雷针、指南针也是电磁感应现象,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根本原因还缺乏全面和理性的认识。 2、解决策略 (1)制造认知冲突,设计演示实验,“不切割磁感线”也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突破学生前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协作讨论的方法,经历探究实验,理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从“切割磁感线”到“磁通量变化”的进阶。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观赏“隔空生电”魔术,通过“磁生电”发展史料的学习,经历“磁生电”发展的过程,能说出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2)科学探究与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及实验结果的推理归纳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陈述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能正确解释“隔空生电”魔术的奥秘。 (3)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体验法拉第圆盘发电机,欣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辨证地看待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条件 教学辅助支持 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评估要点 引起注意趣味魔术———隔空生电” 教师出示一捆数十匝的线圈,并与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