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转折与新路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一、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拨乱反正。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意义:实现了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选1P25)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2)时间:1978年12月 (3)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内容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思想理论准备。 2.“拨乱反正”工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 (1)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科学总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修订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思考1: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1)背景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城市: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企业发展的束缚。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 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1: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收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均分配变成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材料2:人民公社时期:“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3:改革开放时期:“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3: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10)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