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密码1:马背上的奶茶香,那达慕上赛弓强 密码2:雪域高原诵经声,哈达洁白迎客忙 密码3:天山脚下葡萄甜,木卡姆舞绕胡杨 每组30秒,猜猜这些诗句描述的是哪些民族? 浪漫的古诗让我们见到了古诗中华民族始终在‘多元’中凝聚‘一体’。今天,我们来解密中国共产党如何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续写这份千年智慧。”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学习目标 1、结合《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文献,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从政策到法治化的发展逻辑,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绘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时间轴”,准确标注关键节点,理解制度建设的历时性特征;结合中国民族分布图,分析“大杂居小聚居”空间特征对制度设计的决定性影响。(时空观念) 3、通过改土归流、共同纲领的法律条文分析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运用教材中1962-2014年民族地区经济数据表格,论证制度实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史料实证) 4、通过“共同繁荣"案例分享,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 第一篇章:制度渊源———为什么是“区域自治” 第二篇章:制度运作———从政策到法治 第三篇章:制度成果———数据里的民族故事 一、制度渊源———为什么是“区域自治” (1)特点:中国各民族混居,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民族区域分布特点 一、制度渊源———为什么是“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思考:面对一个疆城广大、民族众多的情况,我们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原因 一、制度渊源———为什么是“区域自治” 材料一: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改土归流”,即以流动的官吏,治理苗地,以代世袭的土司,世宗从之。———傅乐城《中国通史》 材料二:“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1949年《共同纲领》第51条 "从'改土归流'到'区域自治',变与不变的是什么?" ① 历史传统: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 现实国情: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使各民族长期进行经济文化联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③政治原则:国家不可分割(关联台湾问题) 二、制度运作———从政策到法治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949年 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 2001年 2017年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宪法 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制度运作———从政策到法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 ②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 1955.10.1 ⑤西藏自治区1965.9.9 ①内蒙古自治区 1947.5.1 ④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5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制度成果———数据里的民族故事 为什么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在1978年和2014年出现显著增长? 改革开放 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