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1717

4.5 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2838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导向 4.5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2.3物质变化的特征--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 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煤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和漫长地质作用,属于化学变化。 2. 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氧气的主要来源。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观察、推理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新物质生成)。 2. 能用逻辑链解释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探究实践: 1. 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和辩论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 能设计流程图说明资源利用中的化学变化。 态度责任: 1. 树立保护森林、合理开发资源的环保意识。 2. 体会科学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煤的形成条件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对大气氧气的长期影响及其不可替代性。 教学教具和学具: 教具:煤块标本(带植物痕迹)、水草与透明瓶、书包(模拟地底压力)、资源卡片(铁矿石、石油等)、多媒体课件(煤形成动画、铁矿石冶炼视频)。 学具:实验记录表、角色扮演剧本、辩论赛资料卡、流程图设计纸。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环节(预设5分钟) 1.课堂引入: 教师展示一块带有植物痕迹的煤块,提问:“这块黑色的石头里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会有树叶的印迹?” 2.学生观察并猜测,教师引导:“科学家发现,煤的形成与远古森林有关,这与化学变化息息相关。” 3.引出课题: 提问:“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化学变化?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探索地球家园的三大化学变化:煤的形成、光合作用和资源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和悬念式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环节(预设25分钟) 活动一:角色扮———模拟“煤的形成”情景剧 1.煤是怎样形成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关于煤形成的前概念) 2.那煤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出示课件)仔细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了解煤的形成过程。 3.步骤: 学生分角色扮演植物、泥沙、压力和环境,模拟植物被掩埋、高压转化的过程。 观察组对比煤块标本,记录形态变化。 4.提问“如果地底没有高温高压,煤还能形成吗?” 5.追问“为什么煤块中会有植物痕迹?” (预设:说明煤是由植物化学变化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煤的形成过程,理解高温高压对煤形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活动二:实验探究+辩论———光合作用与氧气之谜 1.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原本就是充满氧气的吗?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相同吗? 2.观察比较,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度下降,氧气的含量大幅度上升) 3.为什么会有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的现象呢?这一切都归功于谁? (预设:植物的光合作用) 4.一起来按照实验步骤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观察水草在光照下释放氧气气泡,对比黑暗环境。 5.辩论:“保护森林是否重要?”(正方:森林提供氧气与资源;反方:科技可替代森林)。 关键问题: “光合作用中,植物如何将二氧化碳变成氧气?” “若森林消失,地球氧气会枯竭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数据分析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三:资源利用挑战赛———从铁矿石到铁钉 1.地球上还有很多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有关,观看铁矿石冶炼视频,分析化学变化步骤。 小组设计“资源利用流程图”(如石油→塑料、铁矿石→铁钉)。 2.关键问题: “冶炼铁矿石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 “生活中的塑料、化肥与化学变化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