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2143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含解析)

日期:2025-05-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9次 大小:16034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通用,关系,对外,明朝,16课
  • cover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 2.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 郑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形式:载丝、瓷、茶、漆器等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特点和地位: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⑤统治者的支持。⑥郑和本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速记点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 2.倭患严重原因:①明朝商贸发达,距倭国近;②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③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④明朝官僚、奸商以及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 3.抗倭: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速记点3、援朝战争(新增) 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速记点4、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 两,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名师点拨】 1.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不是明太祖。易将下西洋的目的简单归结为贸易或探险,忽略主要是宣扬国威;还易混淆其最远到达地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非整个非洲。 2.戚继光抗倭:易误解倭寇仅为日本海盗,忽视还有中国海盗、奸商等参与;也可能混淆戚继光抗倭与其他抗敌事件,如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英雄,文天祥是抗元英雄。 3.葡萄牙占澳门:易记错时间,不是16世纪其他年代,而是1553年;还可能错误理解为葡萄牙当时完全占领澳门,而实际只是取得居住权。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船只最多时达二百余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