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2155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含解析)

日期:2025-05-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6次 大小:41072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发展,社会经济,时期,明清,20课
  • cover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 2.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重难点】 1.重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难点: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政策: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核查土地: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垦荒与兴修水利: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引进农作物与农产品商品化: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速记点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明朝时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2.商业发展 (1)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同时还有在全国存贷款业务的“票号”。 速记点3、人口的增长 1.增长: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2.问题:①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曾用10余年时间,反复试验,培育出早熟的优良稻种“御稻米”。此举( ) A.促进了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B.解决了我国北方饥荒问题 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D.标志着古代农学发展到顶峰 2.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朝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