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2158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含解析)

日期:2025-05-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5次 大小:23890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2025,文化,科技,时期,明清,21课
  • cover
第21课 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运用相关图文史料,分析明清时期科技名著、建筑、文学名著的地位与特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鉴赏《红楼梦》和京剧艺术,培育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 2.难点:正确认识明清科技文化的特点。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科技名著 1.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历时27年著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1)创作条件:①医药世家,兴趣浓厚;②钻研前人著作;③医疗实践;④认识到药物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 (2)特点:药物种类多,药方数量大,图文并茂,内容详细,总结全面,流传较广。 (3)影响:①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②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③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 2.宋应星(明末科学家):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著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1)特点:内容丰富,分类详细,图文并茂,只管,科技领先,流传较广。 (2)内容和影响:①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②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明末科学家):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 (1)内容: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2)影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4.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希腊数学著作《原本》,译本定名为《几何原本》,影响至今。 5.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著有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均作了详细记录,兼具地理学和文学价值。 速记点2、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东起辽东(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1)构成:主体城墙,关隘、城台、烽火台;设立卫所(驻军,屯田生产);修筑道路,形成完整军事防御体系。 (2)特点:长城修筑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18次)、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质量更优异。 (3)作用:①军事防御体系;②南方农耕与北方游牧连接线,③附近建农牧贸易场所,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2.北京城:明成祖时1406年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改造,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①构成:宫城(紫禁城,核心)、皇城、内城、外城。 ②特点: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型,从宫城到外城延一条中轴线对称展开(体现皇权)。 ③评价: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速记点3、明清的思想家 1.明中期的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 2.明末清初,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 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速记点4、小说和戏曲 1.小说: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