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225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6章微专题突破6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课件+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4614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频率,答案,练习,课件,方法,计算
    第6章 微专题突破6 一、选择题 1.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1/10 000。请问,在人群中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1%和0.99% B.1%和1.98% C.1%和3.96% D.1%和0.198% 【答案】 B 【解析】 假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 000,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为1%,所以A的基因频率=1-1%=9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99%×1%=1.98%。 2.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 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答案】 A 【解析】 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的基因频率×a基因的基因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错误;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4%,aa个体占64%。在种群数量足够大,没有迁入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突变的前提下,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①、A基因频率②,以及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③、A基因频率④依次为(  ) A.①12%、②20%、③4%、④32% B.①4%、②20%、③12%、④20% C.①4%、②32%、③12%、④20% D.①12%、②20%、③4%、④20%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交或随机交配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AA=4%,aa=64%,Aa=1-4%-64%=32%,由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4%+1/2×32%=20%,a的基因频率=64%+1/2×32%=80%;随机交配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为AA=20%×20%=4%,aa=80%×80%=64%,Aa=2×20%×80%=32%,故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若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基因型为AA个体的比例为4%+32%×1/4=12%,Aa的比例为32%×1/2=16%,aa的基因型比例为64%+32%×1/4=72%,因此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为12%+16%×1/2=20%。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4%、A基因频率为20%,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2%、A基因频率为20%,B正确。 4.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的概率约为28.6%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答案】 C 【解析】 该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其基因库,而不仅仅是该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BB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则Bb∶BB=4∶3,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的概率约为4/7×1/2×100%≈28.6%,C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