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3282

新教材七下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日期:2025-05-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707066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新教材,教材,七下,16课,明朝,对外
  • cover
(课件网) (公元1405年)“竹步国,男子围布,妇女出则以布兜头,不露身面”。———费信《星槎胜览》 非洲东海岸 导入新课 竹步国出产狮子、金钱豹、驼蹄鸡等,后来有人将它们带回了中国 六七尺高,其足如驼蹄。按今人的眼光来看,这应该就是鸵鸟 此人是谁?他当时为何要去遥远的非洲东海岸? 制作:黎燕琳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6课 以和御海 ———郑和下西洋 壹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时,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同时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思考1: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背景 背景①明初的国力强盛,能够进行船队远航 背景②明太祖时国家初建,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 思考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①政治目的 ②经济目的 思考3:“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 泛指现在南海以西的广袤海域和沿海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半岛、印度洋一带,以及河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人物简历/ 姓名:郑和(原名马和) 别名(外号):三宝(保)太监 民族:回族 职业: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社会关系:燕王朱棣,主子 精神信条: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其他: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思考:结合教材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前六次是明成祖在位,第七次是明宣宗时期。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思考:根据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的情况,概括其特点? 特点: 时间早,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到达范围广;航海技术先进;政治目的为主;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思考:郑和他们是如何乘风破浪、巧妙规避海上风险、准确掌握航线的?又是使用了什么样的“黑科技”能够航行数万公里呢? 在航线上标注了针路(包括针位即罗盘方位和航程)和更数(航程一般用“更”来计算,一更约合60里)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 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意义:《郑和航海图》不但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还促进了航海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天妃灵应之记》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材料研读 ①物质条件: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②技术条件: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等 ①政府支持: 统治者的支持 ②政策因素: 明朝前期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郑和具有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和的航海才能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思考: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总结郑和下西洋意义? 始于汉朝,发展于三国至隋朝,繁茱于唐宋时期。 消极:给明朝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郑和下西洋 一、以和御海———郑和下西洋 “(郑和)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法)弗朗索瓦·德勃雷著《海外华人·序言》 明朝朝贡国贡期规定 国名 贡期 安南 三年一贡 三年一贡 占城 朝鲜 一年数贡 琉球 二年一贡 资料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