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3487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6章第1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课件+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日期:2025-05-11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44583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教师,答案,练习,课件,电能
    (课件网)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程标准要求 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学科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实验探究,原理分析,从宏观上认识原电池的结构特点,电流的流向,了解原电池两极可能出现的现象,从微观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形成分析原电池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电子(流)流向等相关知识的认知模型。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原电池的原理分析和设计不同的原电池,体会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思考,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及正负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知道原电池概念及原电池工作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通过观察现象、原理分析,会判断原电池的正极、负极,能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 学习任务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自主学习 认知形成 热能 蒸汽 化学  热  机械  电  燃烧 氧化还原  ?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1.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一:分别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锌片表面有 _____,铜片 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外壁 _____ 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且放热:Zn+2H+===Zn2++H2↑,而铜不反应 气泡 无明显变化  微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二:锌片和铜片先接触插入稀硫酸溶液中,然后再用导线连接 铜片表面出现 _____ ____,锌片表面有少量(或几乎没有)气泡产生。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实验一快 可能因锌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且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移动到铜片上,溶液中的H+再得到电子生成了H2。2H++2e-===H2↑ 大量气  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三:锌片和铜片通过导线接电流表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 _____;电流表的指针发生 _____ 电流表指针发生 ____,说明导线中有 _____产生,整个过程中 _____转化成 _____ 溶解 偏转 偏转 电流 化学能 电能 2.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概念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装置示意图 电极材料 电极名称 电子转移 电极反应式 反应类型 锌片 ____极 电子 _____ _____ _____反应 负 流出 Zn-2e-===Zn2+ 氧化  电极材料 电极名称 电子转移 电极反应式 反应类型 铜片 _____极 电子 _____ _____ _____反应 电子的流向 电子由 _____经导线流向 _____ 反应本质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 Zn+2H+===Zn2++H2↑ 正 流入 2H++2e-===H2↑ 还原 负极  正极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粒子运动相互间的干扰减小,使反应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一般,若两种金属A、B与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若金属A作负极,则金属活动性: _____。 A>B  ? 设计原电池 1.给定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一般给定氧化还原反应的还原剂作负极,氧化剂作电解质溶液,比负极活动性弱的金属或石墨等能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 如:利用Cu+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原电池。 该电池负极为Cu,电极反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