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二模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 2.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该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商朝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3.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种学说,各家学说的政治主张都是为了追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意在( ) A.恢复旧有秩序 B.提倡以法治国 C.解决社会问题 D.主张以德治国 4.考古学家在岭南地区的广州淘金坑秦墓、华侨新村秦墓等秦朝墓中,发掘有众多秦式铜鍪、蒜头壶、陶、半两钱等遗物,这是以往岭南墓葬中没有的。由此可见,秦朝( ) A.推动了文明扩展 B.统一了墓葬形式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经济发展 5.“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6.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 ) 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 7.李余是唐文宗大和七年癸丑科状元。状元及第后李余归省,张籍、贾岛等多位友人都以《送李余及第归蜀》为题赋诗与其话别。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8.王安石主持变法颁布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其共同目的是( ) A.巩固中央集权 B.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C.促进农业发展 D.增加政府收入 9.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创新举措是( ) A.设立郡县制 B.分封诸侯国 C.推行行省制度 D.建立节度使制度 10.1762年,清朝设立了伊犁将军,其职责包括统掌新疆的军政事务,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等。清朝此举( ) 加强了边疆管辖 B.完成了全国统一 C.拓展了行省制度 D.消除了民族矛盾 11.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白银经常占90%,商品不足10%。18世纪后半期,英商将印度棉花运来中国,虽然可以抵消一部分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货物的货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英贸易平衡问题。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传统商品丧失优势 B.英国急于打开中国的市场 C.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12.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其斗争精神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孙中山曾评价其“用大刀、拳头和血肉之躯对抗枪炮,为民族独立斗争”,毛泽东也将其视为“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这表明( ) A.彰显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 B.由山东、直隶一带民间团体发展而来 C.“扶清灭洋”口号体现盲目排外倾向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3.1903年,邹容的著作《革命军》问世后迅速风行海内外,至辛亥革命前夕共翻印20多版,印数超过110万册,为清末革命书刊发行数之首。这说明当时( ) A.护国运动风起云涌 B.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革命思潮广泛传播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14.美国陆军官方战史记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政权 B.实现了民族复兴 C.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