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7912

2025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背诵知识整理

日期:2025-05-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6次 大小:845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背诵
  • cover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背诵 中国古代史 一、制度革新与重大改革 (一)、制度革新 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选贤任能); 2.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 3.为了巩固统治,开发边疆,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4.秦始皇推广郡县制,开创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强化中央集权; 5.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与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创科举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省级行政机构开端);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开创厂卫机构,监视臣民;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重大改革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制);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有军功的人赏赐爵位和土地。增强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1)把都城迁到洛阳;(2)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北方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为了解决国家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抑制兼并)、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甲法(加强军事)。但是触动大贵族利益,最终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增加税收),政治上考成法(整顿吏治)。缓解了国家财政危机,巩固了国家统治,但最终人亡政息。 二、经济发展与文化思想 (一)、经济发展 1.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2.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唐朝:农业(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长安规模宏伟,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大都市)。 4.宋朝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劳动力和资金;南方降水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发展农业。 经济重心南移表现: 农业:从越南引入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业: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北宋东京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海船上配备指南针。 商业:宋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在乡村形成草市。北宋四川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称“会子”。在广州和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6.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传入中国;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7.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业发展,出现手工业工场(雇佣关系,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清朝人口大幅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开荒垦田,破坏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思想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春秋时期:老子,道家,《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事物对立双方相互转换; 孔子,儒家,《论语》、《春秋》,主张“仁”,“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是我国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战国时期: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选拔贤能的人治国,提倡节俭; 孟子,儒家,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韩非,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