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地理《欧洲西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欧洲西部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典型范例,教材以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区域合作” 为主线,系统呈现该地区的地理特征。通过 “活动” 栏目设置 “气候对畜牧业的影响”“欧盟成员国贸易数据对比” 等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材新增 “中欧绿色能源合作” 案例(如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日本、东南亚等区域的学习方法,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但对 “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 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具体案例(如荷兰花卉产业)和直观教具(如欧洲西部地形图、气候图)辅助理解。 兴趣点:对欧洲旅游景点(如埃菲尔铁塔、阿尔卑斯山)和发达国家经济模式有浓厚兴趣,可结合 “一带一路” 合作案例(如中国与匈牙利的新能源项目)激发学习动机。 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准确描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如 “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理解其 “沟通大西洋与北冰洋” 的战略意义。 结合气候图和地形资料,归纳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与特征,分析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综合思维: 分析自然要素(地形、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 “平原广阔→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探究欧盟一体化进程(如统一货币、关税同盟)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地理实践力: 通过 “旅游路线规划” 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组讨论 “欧洲西部绿色能源转型”,提升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 人地协调观: 认识欧洲西部在资源开发中面临的生态挑战(如北海油气开采的环境风险),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理解中国在欧洲西部的 “一带一路” 合作(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增强国际视野。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如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及对畜牧业的影响。 欧盟的作用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如西风带、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复杂性(如成员国利益协调)。 五、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通过 “气候与畜牧业” 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要素与经济的关系。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 “欧盟成员国贸易数据”,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结合 “克罗地亚塞尼风电项目”,剖析人地协调的实践。 教学准备: 教具:欧洲西部地形图、气候图、欧盟旗帜、旅游景点图片。 多媒体:欧洲西部旅游视频、欧盟一体化动画、克罗地亚风电项目纪录片。 学生材料:“旅游路线规划” 任务单、“欧盟贸易数据” 资料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欧洲印象(5 分钟) 视频激趣:播放欧洲西部旅游宣传片(如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巴黎埃菲尔铁塔夜景),提问:“欧洲西部为何能成为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 地图引入:展示欧洲西部轮廓图,引导学生观察其 “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 的特点,点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将从 “自然” 到 “人文” 深入探究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 (二)新授: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30 分钟) 模块一:地理位置与地形(10 分钟) 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 P92-93,完成 “地理位置” 表格(濒临海洋、主要半岛、岛屿)。 地图标注:学生上台在电子地图上标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英吉利海峡等关键地理事物,归纳 “海岸线曲折” 对航运的影响。 教师精讲:结合历史案例(如大航海时代),解释欧洲西部作为 “海洋文明发源地” 的重要性。 模块二:气候与畜牧业(10 分钟) 数据对比:展示伦敦(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