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03 02 0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明朝对外关系的史事,并将这些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加以分析,全面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表现。 从明朝对外关系与世界形势变化的联系角度,了解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感受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勇气,认识其在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中外交流上的贡献。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简介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永乐欲通东南夷,上问:“以三保领兵如何?”忠彻对曰:“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畏服焉。 ———[明]袁忠彻《古今识鉴》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西洋、东洋 明初,人们通常把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今文莱 西洋 东洋 概念辨析 一、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同伴、同类]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译文]明成祖怀疑惠帝流亡海外,想要追查他的踪迹,而且想要在异域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朝廷命令郑和及其同伴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 1、背景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寻找建文帝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时 间 次 数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2、概况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405—1433年 7次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访问首领,赠送礼品, 商品交易 越南 印度 尼西亚 马来西亚 印度 斯里兰卡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一、郑和下西洋 相关史事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2、概况 对比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2次 船队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 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 11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研读 观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