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 “结构决定功能” 的生物学观念,通过模型探究、角色扮演等具象化活动,将抽象的心脏结构转化为直观体验。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中建构 “心脏结构→泵血功能→健康生活” 的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思维与责任意识。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 “人体内物质运输” 单元的核心内容,承接 “血管” 的结构功能,为 “血液循环” 奠定基础。教材通过 “观察与思考”“模型制作” 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心脏作为循环系统核心器官的工作机制。 (二)内容分析 重点:心脏四腔结构、瓣膜作用及与血管的连接;心壁厚度与泵血功能的适应性关系。 难点:左心室壁最厚的原因;瓣膜控制血液单向流动的动态过程。 四、学情分析 (一)认知基础 学生对运动后心跳加快等现象有感性认识,但缺乏心脏结构的系统认知,需借助模型、动画突破三维结构理解难点。 (二)能力特点 好奇心强,具备初步观察和小组合作能力,但抽象思维较弱,需通过动手操作(如模型制作)、角色扮演降低理解难度。 (三)学习需求 渴望通过互动活动参与课堂,需分层任务设计(如基础任务提供结构标签,拓展任务鼓励创意建模)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科学思维 1. 能识别心脏四腔、瓣膜及相连血管,建立 “心壁厚度→泵血距离→功能适应” 的逻辑关联2. 分析瓣膜结构与防止血液倒流的功能关系,形成 “结构决定功能” 的思维模型 探究实践 1. 通过观察猪心模型、制作简易心脏泵模型,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增强合作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 生命观念 1. 理解心脏作为泵的整体性,认同 “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系统协调统一” 的生物学观念2. 认识心脏在物质运输中的核心作用 态度责任 1. 关注心率异常、心肌缺血等健康问题,理解合理作息、适度运动对心脏的保护意义2. 树立爱护心脏、维护循环系统健康的责任意识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心脏的结构(四腔、瓣膜、血管连接)2. 心壁厚度与泵血功能的关系(如左心室壁最厚的原因)3. 瓣膜的作用及血液单向流动的机制 教学难点 1. 构建 “心脏收缩 / 舒张→瓣膜开闭→血液流动” 的动态模型2. 理解左右心室结构差异的功能意义(如左心室负责体循环的远距离泵血) 七、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模型探究法:通过猪心解剖模型、简易泵模型,直观呈现心脏结构与功能。 角色扮演法:模拟瓣膜开闭,理解血液流动规律。 小组合作法:分组竞赛、模型制作,提升协作能力。 情景分析法:结合生活案例(如运动员心脏),强化知识应用。 (二)教学媒体 实物教具:猪心解剖模型、心脏结构磁吸贴、简易泵模型材料(塑料瓶、气球、橡胶管)。 多媒体资源:心脏跳动 3D 动画、临床瓣膜病变视频、心率数据对比表。 实验材料:心脏结构记录表、彩色卡纸(绘制流程图)。 (三)教学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4 人一组),分工: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创意员,兼顾自主探究与分工协作。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激活认知(5 分钟) 教师活动 1. 播放动画《心脏的使命》:展示心脏昼夜跳动、推动血液流经全身的场景,提问:“为什么说心脏是人体的‘泵’?运动时心跳加快有什么意义?”2. 展示 “普通人与运动员静息心率对比表”(普通人 70-80 次 / 分,运动员 50-60 次 / 分),引导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心率更低却更有力?” 学生活动 1. 观看动画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心脏跳动推动血液流动,运动时需要更多氧气,所以心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