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6316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下册

日期:2025-05-1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9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生物,七年级,2024,人教,格式,4.4.3
  • cover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题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二课时) 二、设计理念 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秉持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命观念,借助模型建构、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将抽象的血液循环路径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助力学生理解。依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心脏作为泵的工作原理以及血液循环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关注心血管健康的责任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它以第一课时 “心脏结构” 为基础,着重阐释血液循环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教材借助 “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 等板块,引导学生把握血液循环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为后续 “输血与血型” 的学习筑牢根基。尽管教材内容逻辑严谨,但血液循环路径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借助模型、动画等教学手段突破这一难点。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对心脏结构(四腔、瓣膜、血管连接)有所掌握,然而他们对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缺乏直观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适宜通过角色扮演、模型制作等体验式活动来理解循环路径。并且,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基础,能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流程图绘制、情景模拟等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科学思维 1. 精准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深入分析血液成分变化的原因(如动脉血与静脉血转换的具体机制)。2. 构建 “心脏结构→血液循环功能→健康生活” 的逻辑链条,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究实践 1. 通过参与模拟 “红细胞的旅行” 角色扮演活动,以及小组合作绘制循环流程图,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生命观念 1. 深刻理解血液循环是心脏与血管协同工作的有机整体,认同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系统协调统一” 的生物学理念。2. 充分认识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意义。 态度责任 1. 高度关注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养成合理饮食(如控制盐、脂肪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健康生活习惯。2. 牢固树立爱护心脏、维护血液循环系统健康的责任意识。 六、教学重点 清晰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路径,以及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 准确理解血液循环中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熟练掌握两者的转换原理。 七、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双向路径,即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的运行机制。 透彻分析心脏收缩与舒张如何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定向流动。 八、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采用模型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4 人一组),同时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 教学媒体: 多媒体:运用血液循环 3D 动画,生动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播放临床案例视频(如高血压对循环系统的具体影响,包括血管压力变化、心脏负荷加重等)。 模型与教具:利用心脏与血管连接模型,直观呈现心脏与血管的连接关系;准备红蓝气球(模拟动脉血与静脉血),帮助学生区分血液类型。 实验材料:提供心率测量记录表,让学生记录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准备彩色卡纸(用于绘制循环流程图)。 教学时间:1 课时(45 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5 分钟) 1. 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红细胞的奇妙之旅》,该动画详细展示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管回到右心房的全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