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明朝的 对外关系 新教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2022年版课程标准: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偻、援朝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1.通过史料、地图等资料的运用,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史实,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个人名利、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二、海疆御敌 保家卫国 ——— 戚继光抗倭 一、远洋交流 扬威异域 ——— 郑和下西洋 四、主权危机 隐患初现 —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三、跨国御敌 捍卫和平 ——— 援朝战争 01 远洋交流 扬威异域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1.西洋 西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东洋:明初,人们通常把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 西洋 东洋 Q请你在地图上找到西洋的地理位置。 郑和下西洋 2.郑和 郑和(1371-1433)(邮票)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回族。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郑和幼年时因明军进攻云南,12岁时被掳至南京阉割成太监,后进入燕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役中,郑和随朱棣起兵有功,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后来被明成祖朱棣选中担任正使,开启下西洋的壮举。 从战俘到钦差 郑和下西洋 3.条件 Q请你结合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 永乐元年…… 是岁,天下户九百六十八万五千二十,口五千一百四十四万六千八百三十四,田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夏秋二税,米麦三千一百二十一万七千五百三十四石,丝绵二十一万四千三百九十斤,绵花绒五十八万三千三百二十四斤,布帛一百三十三万四千五百九十八疋。 ———《明太宗实录》 ①物质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②技术条件:海船建造技术先进,航海技术的提高。 郑和宝船 明朝的指南针 材料研读: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郑和下西洋 Q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 此碑是郑和等人第七次下西洋前夕所立,俗称郑和碑。 ①经济基础:明朝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②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 ③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④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郑和下西洋 4.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Q请你根据材料,归纳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 ★②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同时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郑和下西洋 时间 次数 到达范围 最远航程 特点 货物 地位 5.概况 Q请你观看视频,完成郑和下西洋概况表格的填写。 1405-1433年 七次 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 郑和下西洋 6.读图学史 刘家港 非洲 东海岸 红海沿岸 Q观察郑和远航的路线和方向。找出郑和航海到过的国家和地区。 越南 《榜葛刺进麒麟图》 榜葛刺,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永乐时,榜葛刺的国王遣使送来长颈鹿。当时的人们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 南亚人民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