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位于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2课 ,在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本课生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演变,将抽象的社会发展具象化,有助于学生从微观视角感知宏观历史进程。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依次阐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分为两个子目: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知识关联紧密,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知识相互呼应。同时,社会生活变迁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外在表现,因此本课的学习也会帮助学生构建形象认知,培育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有直观体验,也对现代生活方式如网购、线上社交等较为熟悉,并且通过以往学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时期都有一定了解,这些为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现实认知基础和知识背景。不过,部分学生难以建立起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连贯逻辑,无法系统梳理变迁脉络。从兴趣来看,学生对新奇的现代生活变化关注度高,但对相对久远的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积极性可能不足。教学时需结合学生兴趣与认知特点,引导其深入探究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和本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教学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掌握改革开放前后的史料、图片等,列表比较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明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 梳理社会生活变迁脉络,掌握不同时期生活方式变化特点,理解其变化的原因,培育家国情怀。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问题探究、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相关片段。请学生观看视频,你知道那个年代买电视为何要“票”吗?带着问题,我们一同走进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壹·日常生活的变化 1.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 【提问】出示三张历史图片,自主学习,说一说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①新中国成立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生凋敝。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低。③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得到解放,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答】从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到经济恢复、物价稳定,再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出示图片,快速分析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表现———衣 【引导】那人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大家先来说一说衣食住行中的“衣”吧! 【回答】衣、食、住、行。 热烈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