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程目标 (一)系统梳理和概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关键事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探讨它们对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二)深入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及结果,理解冷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在 冷战环境下,西欧、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政治力量的崛起与发展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具体影响。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三)结合教材,简要叙述两极格局瓦解的历史事实;理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与妥 协为前提的;认识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四)通过学习冷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认识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责任意识和外交理性, 感受国际关系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进步性,并体会多元、理性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价值。(素养目标:唯物 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一、冷战与国际格局 什么是冷战? 1、冷战含义 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 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2、冷战原因 材料一: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杜鲁门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②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根本)。 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的演说》 ③美苏两国争夺地缘优势控制权,保障国家安全 材料三: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并努力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 材料四:“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之下 —丘吉尔“铁幕演说” ④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3、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当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作出选择:一种基于多数人的意志,以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保障个人自由为特征;另一种则以少数人意志强加于多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