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3425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4772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地理,必修,第一章,一节,人口分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识别四大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⑵理解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和人文因素(经济、历史、政策、文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机制。 ⑶学会运用人口密度公式(人口密度 = 人口总数 / 面积)计算区域人口分布状况,能够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 2.思想方法目标 ⑴运用 “空间尺度转换” 思想,从全球 - 大洲 - 国家 - 城市等多尺度分析人口分布规律。 ⑵掌握 “因果链” 分析方法,建立自然 - 人文要素与人口分布的逻辑关联。 ⑶培养 “区域比较” 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如爪哇岛与撒哈拉沙漠)的人口分布差异,归纳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建立 “纬度 - 海陆 - 海拔” 三维空间认知模型。 ⑵综合思维: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遥感影像分析,获取本地人口分布数据并进行归因分析。 ⑷人地协调观:认识人口分布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赖,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运用世界地图和其他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教材内容 ⑴世界人口分布:全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四大稠密区、三大稀疏区)、纬度分布规律(20°N-60°N 集中)、海拔分布规律(500 米以下占 80%)、距海远近分布规律(沿海占 60%)。 ⑵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开发、政策导向、文化宗教)。 3.重难点 ⑴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⑵难点:综合自然与人文因素解释特定区域的人口分布现象(如爪哇岛人口密集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⑴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经纬度定位、气候类型分布、地形地貌特征等基础知识,但缺乏将自然要素与人口分布建立关联的能力。 ⑵认知特点: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抽象概念(如 “人口密度”)的理解需要直观数据支撑。 ⑶兴趣点: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城市人口集聚)有一定感知,但缺乏系统分析能力。 ⑷潜在难点:难以区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主次关系,易陷入单一因素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 “世界人口分布遥感影像图”(分辨率 1 公里 ×1 公里),叠加城市灯光数据。 学生活动:观察影像图,对比北美东部(明亮连片)与撒哈拉沙漠(黑暗稀疏)的差异,用红笔标注人口密集区。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影像激发兴趣,建立人口分布的直观认知,培养地理实践力。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核心问题链: 全球人口分布呈现怎样的空间格局? 为什么有些地区人口密集,有些地区稀疏? 人口分布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吗?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5 分钟,记录问题关键词(如气候、经济、历史)。 设计意图:以问题驱动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 3.新知探究(12 分钟) ⑴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 展示《世界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归纳四大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的共性特征。 播放动画演示:全球人口纬度分布(20°N-60°N 集中)、海拔分布(500 米以下占 80%)、距海分布(沿海占 60%)。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标注四大稠密区,用不同颜色笔区分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和人文条件(经济、历史)。 完成表格:对比稠密区与稀疏区的地理环境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分析和动画演示,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⑵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活动: 讲解自然因素:气候(中低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