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4195

第7课 百家争鸣(导学案)(解析版+ 原卷板)-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日期:2025-05-0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8次 大小:398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2025,统编,上册,历史,七年级,学年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实证) 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课前预习】 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2、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又称《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提出“为政以德”。在文化教育上,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3、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2、学派 ①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别被保存在《孟子》和《荀子》两书中。 ②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墨子》一书中。 ③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④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⑤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析: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教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探究二:问题:私学的创办有何意义? 解析: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探究三: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思考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解析: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极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王室衰微,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探究四:问题:【历史解释】你认为哪一学派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法家;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迎合了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