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本诗的创作背景,熟读并背诵全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梳理叙事脉络,通过意象分析,感知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中“个人苦难”与“家国情———的关联性。 4.反复诵读,学习古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 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创作背景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 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文学常识 识 诗歌体裁—歌 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阅读积累,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字词积累 壹 根据预习任务,朗读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中。 怒号 háo 三重茅 chóng 挂罥 juàn 沉塘坳 ào 俄顷 qǐng 布衾 qīn 广厦 shà 见此屋 xiàn 庇 bì 朗读全文 要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奏、停顿和重低音; (2)特别注意易错字,注意歌行体长短句交错的特点。长句换气需自然,避免中断诗意连贯性。 (3)感受诗歌整体的情感变化。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大声吼叫。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高。 低洼积水的地方。 翻译过关 壹 翻译过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心如此。 做。 进入竹林。 喝止不住。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