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6517

八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025年中考一轮复习课件

日期:2025-05-0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88930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八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社会生活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框架 中国 科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视科技研究,在“科教兴国”战略下,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瞩目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文化:“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义务教育获得很大发展。 社会生活: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带来了生活巨变,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变迁,浓缩了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联系 世界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计算机日益普及,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中外联系 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1964年 1970年 20世纪70年代 1986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袁隆平培育初籼型杂交水稻 提出“863”计划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成功 2003年 2008年 神舟七号飞船飞行成功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 2012年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 时空观念 一、核武器和航空航天 1.改革开放前:“两弹一星”(20C60-70S) 时间 事件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64年原子弹 1967年氢弹 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一、核武器和航空航天 1.改革开放前:“两弹一星”(20C60-70S) “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相隔时间 法国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6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两弹一星”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②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③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④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核武器和航空航天 2.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时间 事件 意义 1999年 神州一号无人飞船 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1年 神州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 完成交会对接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州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一、核武器和航空航天 3.精神谱系 科学家 经历 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 邓稼先 毅然舍家 原子弹、氢弹 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钱学森 艰难归国 导弹、人造卫星 袁隆平 坚定守望 籼型杂交水稻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屠呦呦 传承中医 青蒿素 有效抵抗疟疾,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精神品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联系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艰难、经受考验;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大胆创新。 一、核武器和航空航天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启示)? 原因 (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 2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 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 4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 ( 5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感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 2)坚持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树立科技意识,坚信科教兴国,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二、文化 (1)1956 ,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