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 《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课题 11.3严于律己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教材分析 本课先通过不同违法的责任认清“法不可违”,推进到最严重的违法犯罪及责任(刑罚),让学生敬畏法律、远离犯罪,最后落脚到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条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学情分析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核心 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信仰。强化法律概念、后果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危害,不抱侥幸,厘清认知。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重点 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犯罪的特征? 2.刑罚的种类? 引入课题:11.2严于律己 学生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PPT图片+材料呈现) 生活观察: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评价上述行为? 结合经验说说,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 教师引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探究与分享1 阅读课本P100页的探究与分享两个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要有一名记录员记录观点,然后指派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 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3.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与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同吗? 知识拓展 播放视频 教师引导: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探究与分享2 (1)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对我们有何启示? 陈某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探究与分享3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区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播放视频 教师引导:(2)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知识拓展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新课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 课堂小结 总结提问: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学生谈收获,教师依照思维导图概括总结。(预设2分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