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马 说 韩愈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 文,并能熟读成诵。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本 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体会本文结构精巧、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不平则鸣”的精神。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韩柳”。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 概念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 ①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②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任务一: 基础通关 梳理文意 任务一: 基础通关·梳理文意 主问题: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做到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词句,翻译全文,梳理基础信息。 第二步:互学要求 1.结合自学困惑点,小组合作探究释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 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 1. 有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 通假字 [“祗”同“衹(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显露、表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名词,能力、才能) (助动词,能够) 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策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 (动词,记……在策书上) (副词,常常、经常) (形容词,普通的) 一词多义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正色邪 策 (代词,指千里马)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连词,表示选择) 一词多义 (连词,表转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