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打开课本,你能找到《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吗? 新课导入 《石壕吏》写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把见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背景资料 石 壕 吏 杜甫 作者简介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吏 三别 “三吏”“三别” 追问:为何不是《三吏》《三别》 初读正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ìng yù yè 再读疏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投宿 越过 跑 译文 吏呼 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 :三男邺城 戍 。 一男 附书至 ,二男 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 矣! 再读疏意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译文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再读疏意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还在吃奶的孙子 没有 完整的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回去 还能够 译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再读疏意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返回家中的老头儿告别。 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指诗人登程赶路 译文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读。你会怎么复述这个故事? 提示:1、记叙文六要素 2、情节发展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整体感知 《石壕吏》虽是一篇文字凝练而成的现实主义经典,但我们若是细细品读,你甚至能听到透过文字传来的千年之前的各种声音。 默读诗文,说说诗人杜甫可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声? 整体感知 初始阶段: 砸门声、呼喊声、匆忙应门声 发展高潮阶段:怒呼声、苦啼声、婴儿啼哭声 结局阶段: 幽咽声 壹 贰 叁 事件发展 (以时间为顺序,诗人的行踪为线索) 投 投宿 暮投石壕村 开端 捉 捉人 有吏夜捉人 发展 词 致词 听妇前致词 高潮 归 妇从 请从吏夜归 结局 整体感知 2、诗人杜甫可能听到了哪些声音? 文本细读 由声入境,品读文本 初始阶段的声音主要由哪句而来? 有吏夜捉人 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思索:替换“找人”“征丁”“招人”可不可以? 资料链接 古代兵役制度:开元旧例,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表明差吏不是按例征兵,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入睡来搞突然袭击,手段凶狠残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