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8189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722018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
  • cover
虽有佳肴 《礼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 仪礼 儒家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作品介绍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被称之为《大戴礼记》;本文作者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但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怎么流行,逐渐流失,后以小戴本专称《礼记》。 作品介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初步感知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初步感知 否定词,不 代词,它的 好处 所以 这 自我勉励 说 虽然 美味的菜肴/食物 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大概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学半( ) 通假字 同“敩”,教导 字词清单 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不知其善也 (名词用作形容词,味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学 学学半 学学半 (动词,同“敩”,教导) (动词,学习) 一词多义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 不知其旨也( )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之此乎”) 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 分析课文 1.《虽有嘉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现代汉语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 分析课文 2.文章要讲学习的道理,为何以“嘉肴”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分析课文 3.为何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后还要引用《兑命》里的话? 通过引用《兑命》里“学学半”的名言,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诵读品味 全文共五句话,每一句诵读时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体现文意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读出转折、假设句的层次感,“不知其旨”“不知其善”读出惋惜、遗憾。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不足”“困”重读,语速渐缓,表现出沉重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有所奋起,语调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给人振奋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