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的史事,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知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建立清朝并入主中原的基本史实,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3、能说出明清易代的基本线索,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一、明.积弊与变革———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 政治腐败 ①皇帝:大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武宗之豹房 尚武爱玩乐 (第10位皇帝) 明神宗 不爱上朝 (第13位皇帝) 明熹宗 喜好木工 (第15位皇帝) 明宣宗 好斗蟋蟀 (第5位皇帝) 明世宗 好炼丹 (第11位皇帝) 一、明.积弊与变革———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 政治腐败 ②宦官:专权跋扈;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相关史事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主要有以浙党为首的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 ③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一、明.积弊与变革———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根据下列材料总结政治腐败对社会有何影响? 1. 政治腐败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忧。 ———《明清史料》 (1)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周臣《流民图》 思考: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 加速 导致 社会动荡不安,财政危机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一、明.积弊与变革———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阅读教材P98,梳理张居正改革的概况: 2. 张居正改革 湖北荆州人 12岁考中秀才; 16岁中举人; 23岁中进士; 后官至内阁首辅。 时间 措 施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结果 万历初年(明神宗) 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意义: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明.动荡与终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 起义原因: 材料一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材料二 (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赋税苛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根据材料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三饷:辽饷、练饷、剿饷 陕西起义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进军_____ 攻克_____ 攻克_____ 中原 西安 北京 二、明.动荡与终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 起义成就: 自习P99最后一段,用时间轴梳理李自成起义取得的成就。 二、明.动荡与终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研读材料, ... ...